查看原文
其他

嘿,“公开处刑”后的你如何了

中青报·中青网 中青校媒 广东 2022-06-11


萌主有话说

俗语有言:世事弄人。某些时刻下的某些事情导致自己被“公开处刑”,而幕后“推手”也许是他人,也许是自己。在那尴尬或是委屈的时刻过后,你还好吗?


不知大家是否曾被 “公开处刑” 过,或者说你曾 “社会性死亡” 吗?


最近清华学姐的新闻导致“社会性死亡”这个概念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萌主曾专门去查过网上对此概念的解释:其含义多指在他人、公众面前出丑,或是被放到公共平台上承受网友的舆论,从而让自己觉得十分丢脸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



在萌主的认知当中,该情况普遍分为两种。
一种是日常较为普遍的,因个人的一时失策导致发生了不可挽回的丢人局面,往往在一笑了之或是互相调侃中逐渐淡忘。



另一种较严重的是因为某些原因或是误会被他人放置公共平台上,在网友你一言我一语之下逐渐事件发酵。



针对此国家在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将为防止“社会性死亡”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首先萌主想先与大家谈谈第一种。当然此处的“公开处刑”一般指的是个人导致,在事件过后作为笑谈被广为流传,例如在自己不小心做了一件既丢脸又尴尬的事情后,被他人或自己公布出来。为此广大网友皆苦不堪言。而在豆瓣的“社死组”中,此概念似乎多了一个方向,就是尴尬中带点诙谐。接下来萌主精选了几个小故事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事例皆为豆瓣节选)


 点此查看 

@懒得上厕所

当时我与朋友去广州玩耍,因在某音上看了很多对广州富人形象的介绍,于当天晚上穿了人字拖和很邋遢的睡衣去了一家肠粉店体验老广的生活。在进去时阿姨便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在肠粉端上来后,很烫但很好吃!刚吃一口就被烫到了上颚,俗话说祸不单行紧接着牙齿就咬到了舌头,痛到飙泪。没想到这一系列的巧合竟让阿姨误以为我是一个因为太久没吃饭而感动到的孩子。


@陆一手

在高中入学时我便走错了班,一开始发现花名册上没有我的名字,原以为是打漏了没在,直至两天后大家才发现这个班明明应到52怎么实到53人,而我在隔壁班快乐上学的两天内,我真正的班主任正在疯狂寻找我。直至毕业多年后,回去探望老师还是会提起我当年走错班这件事,看她们笑得开心的样子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泽

上课困迷糊了猛地坐直拿起水杯喝水,结果大力出奇迹,水太猛了直接猝不及防冲击了喉咙里,那一瞬间我立刻被呛得眼泪花花想立刻喷出来,但是一想到女神就在我旁边,我一开始坚强地忍住了,保持了与众不同的挺拔坐姿鼓着脸眼含热泪颤抖着把水杯放在了桌子上(表情一定很像悲伤蛙),这时我的舍友好像有话要说恰巧顶到了我的肺部,一瞬间真气逆流,看了看左边的女神和桌上的pad,毅然决然地朝着右边即我舍友的方向吐了出去!!!当我自我安慰女神其实并没看到时,她凑过来说了一句:“没事吧,还要纸吗?”


@空姐dot

在有一次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不小心当着一堆同学的面将围巾挂到了不熟的隔壁班同学的书包上,一米七二的我弓着腰跌跌撞撞,雄壮又佝偻的背影宛如偷吃蜂蜜的熊二,一边上车一边胡乱狂喊“同学同学同学等等等我挂你书包上了!!!”但她却因在玩手机毫无察觉,就这样我一路挣扎着在公交车里走了半个车厢,我已经听到有人在笑了。


相信除了以上的事例外,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历了不少。可能会尴尬地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抠出一个太平洋甚至是全宇宙。这种糗事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说出来亦是博身边朋友一笑无伤大雅。毕竟萌主始终坚信,尴尬的事情说出来后就不尴尬了。


以上可为笑谈,但另一种情况我们却需要重视起来。


有一句话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如今萌主见有网友就时常用这句话调侃“社会性死亡”的名场面。但说到底“社会性死亡”始终是一件我们需要严肃对待且需正视的事。在当今如此发达的互联网上,也许一件平常会忽略的小事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契机之下逐渐发酵、传播、扩散,愈演愈烈,也越来越脱离最初的真相,最后到达一个难以挽回的地步。



一个人的一生何其可贵,但也许一件事情就能毁掉一生。在多年后回忆下,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尴尬、丢脸以及真相无处可说的无奈,只能静待证据的到来。对此萌主也希望每一个人不要在互联网的波涛下逐渐迷失,从而失去对追求真相的执着。在真相未到来前,“热血青年”亦应理性待事。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有发表言论的权力。但当吃瓜网友的言论逐渐拥有力量后,网络言论也许会成为正道的光,促使各种冤假错案的平反,促使真相的揭露,但网络言论有时候也许也会成为卷起舆论风暴的一方助力。



在出现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不知真相的网友是否会因为哪边的声音大从而盲目站队,情绪的感染让部分人拿起手中的键盘一起去谴责另一方,有没有考虑过,也许你正在参与一场伤人于无形的“暴力”。而被攻击的那方,又有谁会去在乎他们的真实感受。是委屈?愤怒?还是无力。


也许很多人并不会在意“社会性死亡”带来的后果,隔着一个网络似乎很遥远。但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被“社死”的一方,可以接受“莫须有”而带来的指指点点吗? 所以在发酵后的“社会性死亡”事件中,希望大家不要把之当成一个简单的瓜来吃,更重要的是学会理性对待。



如上文所述,面对“社会性死亡”的两面性,望大家能分清事情背后的本质,厘清不同之处。该幽默诙谐可适度调侃,但当严肃对待时也请辨清真相。不要让互联网的放大镜效应在真正的“社死”面前发挥错误的用途。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字丨刘晓荧编辑丨陈霖图片| 影视截图 影视海报责任编辑丨张紫煜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